多倫多佛光山專題講座 從科學與醫學尋找歡喜

October 5, 2025

多倫多佛光山10月5日舉辦一場專題講座「尋找快樂──從科學與佛學角度尋覓內心歡喜」,由骨科醫師、人道主義者及作家Jon Kolkin博士主講,透過各種「生活禪」、「通往幸福的七個步驟」,以及醫學角度重新看待壓力對身心影響,鼓勵現場逾百人,重新找回內心平靜。多倫多佛光山住持覺凡法師表示,博士所提及的生活體悟,與許多佛教思維如八正道等不謀而合,也契合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的理由,「這場講座能夠讓這世界上的人,都可以得到幫助」。

Jon Kolkin博士從事醫療專業三十多年,致力於醫療慈善基金會,至今去過29個國家地區義診。雖然他從未見過星雲大師,但對於人間佛教的教義相當讚嘆,認同教義深入大眾需求,此外他也深受佛教慈悲觀的影響,將他的醫學背景結合佛教理念,去啟發大眾正確思想。

「大家都想要獲得快樂,不過真正的歡喜是來自慈悲。」Kolkin博士表示,除了飲食住宿等生理需求,他點出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」也是重要的快樂因素。在許多語言之中,心念與大腦是同一個單字,不過存在其中的慈悲,則是來自善待他人、為人付出,但不求回報,「那麼你要問自己,你是真心誠意去幫助他人?」

Kolkin博士也提問大眾,「那你相信人之初,性本慈悲嗎?」,根據一個研究,8成受訪者認同人性本慈悲,更重要的是「找回平衡」。因此他認為,每個人都需要重新看待生命的優先順序,並以「24顆石頭」解釋,把握每一個小小的時間,去讓自己心念改變。

對於禪修有十多年經驗的博士,他認為,禪修有助於大眾提升定力,「如果我們不能專注,就不能升起智慧,解決生命中的煩惱」,他也提及,禪修不只是坐在椅子上,包含騎車、上下樓梯,甚至打開一扇門都能有「2秒禪」,讓他重回平靜,「握著門把,我會重新問我自己,我為什麼在這裡?調整呼吸再打開」。

除了各種生活禪能保持平衡心念,博士也點出實際方式如:學習如何「拒絕」、省思購物觀念、避免沉浸手機、不看帶有煽動情緒新聞等生活例子,保護自己的正能量,讓自己活在行善、專注之中,他也建議為規律生活中增加「新火花」,好比他到不同國家行醫,同時會為當地孩童教學,並說明他的攝影展主題「通往幸福的七個步驟」,鼓勵大眾找回平靜,「我並不是沒有遇見困難,也不是告訴你這世界都是充滿歡喜,更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有慈悲智慧去面對困難」。

現場許多西方人士提問,如:是否能用「同情」來解釋慈悲,博士認為,若是沒有智慧容易受他人影響,自己接受到負面情緒,放不下也會生病,並以腦神經為例,說明心念聚焦在善美思想的重要;也有人提問,圖像能具有教育意義嗎?Kolkin博士回應,在他的生命中有許多不同角色,甚至面對不同語言的病人,他也需要透過圖片解釋,「有時候比起寫下來,更值得用看的去學習」。

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副院長Dr. Nicholas Terpstra、教務長Dr. Christopher Brittain、教授易際漲博士,多倫多大學伊曼紐學院Dr. Henry Shiu博士、Meadowvale Community Church負責人Sam Cooper等各地的西方人士,共襄盛舉。

Jon Kolkin博士透過各種「生活禪」、「通往幸福的七個步驟」,以及醫學角度重新看待壓力對身心影響,鼓勵現場逾百人,重新找回內心平靜。
Jon Kolkin博士透過各種「生活禪」、「通往幸福的七個步驟」,以及醫學角度重新看待壓力對身心影響,鼓勵現場逾百人,重新找回內心平靜。
多位來自多倫多大學貴賓也共襄盛舉。
講座全英文進行,吸引許多西方人士參與並提問。
講座全英文進行,吸引許多西方人士參與並提問。
現場有許多青年、佛光人共襄盛舉。
講座司儀由佛光青年擔任。
多倫多佛光山二樓寶藏館正展出「和諧‧喜馬拉雅」攝影特展,由Dr. Jon Kolkin博士展出,並推出攝影書展。
多倫多佛光山住持覺凡法師代表致贈結緣品,感謝博士帶來精采講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