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勒佛又稱「慈氏菩薩」,以慈悲為修行,是一個給人歡喜的大菩薩,由於彌勒菩薩予人歡喜的形象,因此有人形容他「大肚能容,容卻人間多少事;笑口常開,笑盡天下古今愁」。彌勒佛可說是人間的模範。他教導人們做人處世要有表情,要有笑容,要能包容,所以他處處受人歡迎。許多西方人士到東方來旅行,也常常會請一尊彌勒佛回去,因為人人歡喜笑容,人人需要包容。
五代時的契此和尚,常以杖荷一布袋,見物則乞,故人稱布袋和尚。布袋和尚,相傳是彌勒佛的應化,由於他經常肩背布袋遊化四方,見人便乞討,得來的東西都放入布袋而得名。他給人歡喜快活、逍遙自在、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。
佛光四句偈
╴ 慈悲喜捨遍法界
應當以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所有眾生,將這種無量心擴展到整個法界,即宇宙中的所有存在。
╴ 惜福結緣利人天
應該珍惜自己的福報,同時通過行善積德,與眾生結下善緣,利益人間和天界的眾生。
╴ 禪淨戒恨平等忍
多種修行方法的融合,強調禪定、念佛、持戒、平等和忍辱的重要性。
╴ 慚愧感恩大願心
多種修行方法的融合,強調禪定、念佛、持戒、平等和忍辱的重要性。
1. 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:面對供養,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,並思量粒米維艱,來處不易。
2. 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: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,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?
3. 防心離過,不生嗔愛:謹防心念,遠離過失,對所受的食物,美味的不起貪念,中味的不起痴心,下等的不起瞋心。
4. 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:將所受的食物,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。
5. 為成道業,故受此食:要藉假修真,不食容易饑餓,體衰多病,難成道業;但是如果貪多,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。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。